時間:2023-09-22 16:46 來源:中醫中藥 閱讀量:8470
清熱;涼血;利尿;解毒。主感冒高熱;肺熱咳喘;百日咳;咳血;吐血;崩漏;尿血;熱淋;痢疾;腸炎;腸癰;丹毒;瘡腫;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風火赤眼;毒蛇咬傷;毒菇中毒。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1.《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暴熱及丹毒,外敷治腫瘡,蛇咬。
2.《江蘇藥材志》:治痢疾腹痛。
3. 江西《草藥手冊》:治痢疾,腸炎,齒齦膿中,急性扁桃體炎,喉痛。
4.《陜西中草藥》:止痛,離骨。治牙科疾患。
5.《唐本草》: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
6.《福建中草藥》:清肝涼血。
《中華本草》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