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18 05:49 來源:中醫中藥 閱讀量:19366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調經止血。主小兒高熱驚風;腎炎水腫;食積腹瀉;痢疾;咳嗽;咯血;月經不調;白帶;瘡癤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1.《植物名實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
2.《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
3.《廣西藥植名錄》:外用止血,治火傷。
4.《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疔瘡熱癤,搗爛敷。
5.《陜西中草藥》:利水,通淋,補腎,調經。治小便淋澀,月經不調,白帶,遺精,陰虛盜汗。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