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7-04 17:05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18749
觀察剖析
“燒錢”≠“紅火”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關系到國計民生,涉及國家安全,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關乎國際科技與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此行走訪創新藥企業過程中,無論是對“小而美”的初創企業還是對“大而強”的行業龍頭,調研團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事實上,這也是當前整個行業的痛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一些當年備受資本青睞的企業持續虧損,無法盈利,資本市場對待創新藥已經熱情不再。
對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回愛民的回答是,生物醫藥產業有周期。“我們的研發非常聚焦,只專注于腫瘤免疫、傳染病疫苗和腫瘤疫苗。很多企業只是等待春天,少花錢,而我們在這些聚焦的領域反而非常活躍。一定要注重創新,并且要敢為天下先。”回愛民對調研團強調。
“單純靠投資者燒錢只能讓行業‘紅火’一時,而無法長久。”康方生物公共關系部總監楊俊堅進一步分析道,“以創新藥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并非僅僅是科技概念,而需要全方位考慮國家、患者、產業和企業等多個方面,通過創新藥的開發和可及,讓患者顯著獲益,讓社會整體負擔明顯下降,讓產業和企業有持續的創新活力和能力。只有實現多方的動態平衡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并通過技術創新為人民創造福祉,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
高校vs企業
概念驗證中心以誰為主體?
調研發現,目前在廣州數量眾多的生物醫藥企業中,真正依靠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企業仍占比偏少,“質”不僅與企業的“量”未匹配,與廣州作為全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的地位也未能完全匹配。
全國政協委員劉思德通過“AI手機胃鏡”項目總結道,支持醫院、高校和研究院所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同時優先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醫學相結合,或許是助推廣州醫療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促進醫藥產業創新的直接有效途徑。
概念驗證中心的建設主體,應該是高校還是企業?全國人大代表袁玉宇探討道,高校的優勢在于它更接近本校的技術,擁有技術管理權和強大的科研團隊。然而,如何將學校的研究成果真正產業化,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國外相對成熟的產業轉化平臺的負責人往往是連續創業者。袁玉宇認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是由企業主導的產品開發過程,其主體是企業,負責人是企業家而非科學家。“開發創新產品,本質上離不開企業管理,例如財務、融資和市場管理等。”
他直言道,廣州過去向基礎研究投入了大量資源,引入許多科研院所和團隊,建設了高水平醫院。“雖然我們的醫療水平很高,但是創新產業基礎還有待進一步夯實,要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尤其是有產業化經驗的人才資源,臨床科研成果在本地轉化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袁玉宇表示,在創新人才中,除了科研人才也有產業人才,要更好發揮產業人才、產業專家的力量,使創新成果更好直面市場需求,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概念驗證中心要匯聚的,正是這樣一支產業人才隊伍。
以誰為主體,也意味著未來資源要更多地向誰傾斜。在袁玉宇看來,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最活躍的創新主體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生物醫藥產業具有技術壁壘高、研發投入大、產品周期長的特點,還特別“燒錢”,中小企業進行持續創新不容易。
為此,袁玉宇建議,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優質中小型創新企業研發、推廣、融資相關扶持力度。特別是在金融扶持上,加強對生物醫藥產業融資引導:政府引導基金加大對“投早投小”的傾斜,明確責任機制和相關配套; 投資領域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和容錯機制,引導資本投向創新型中小企業。
調研建議
推動創新產品進醫院
越過轉化難關,下一個問題是,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如何更好地進入市場?
其中,鼓勵醫院優先選用和敢于選用創新產品是需要思考破局的一個環節。袁玉宇直言,創新產品進醫院相當困難,有的醫院三五年沒開過藥事會,在應用上相對保守。“能不能考慮創新藥不占名額?或者用其他靈活方式來處理?”
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秘書長李予強在現場分享說:“《廣州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臺以后,廣州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創新藥械目錄。生物醫藥行業和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政府各職能部門都在逐一研究、討論,看看能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但所有的工作前提是符合目前市場化的條件,營造公平合理競爭的營商環境。”
記者留意到,今年5月,廣州市醫療保障局印發廣州醫保支持創新醫藥發展若干措施。其中提道:除國家談判藥品和集中帶量采購的藥械外,其他藥械由企業和醫療機構自主議價。對于議價掛網品類的創新藥械,廣州GPO平臺常態化開展價格聯動。督促定點醫療機構召開藥事會并及時將國談藥品、創新藥械納入醫療機構采購范圍,相關情況納入醫保考核評價。對國談藥品等創新藥實行單獨支付管理,提高醫保報銷比例,不納入普通門診、門診特定病種待遇限額。
期盼看到更多改革試點
“改革要快、要準。”是此次調研行的另一個關鍵句。
“對創新藥的發展而言,時間窗口非常重要。”楊俊堅表示,希望國家和地方在全鏈條更好地支持創新藥產業的發展,相關產業發展的改革舉措可以加快落地。“對企業來講,改革早兩年,企業的發展速度可能就會快五年甚至十年。中國這一批創新藥企業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就是抓住了抗體蛋白藥物的技術迭代時機,在一個全球最重要的產業趨勢中把握了機會。”
就調研團高度關注的集采問題,袁玉宇曾連續數年向國家醫保局提出針對創新藥械的價格形成和保護機制等建議。今年在全國兩會上,他提交了《關于優化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及落地的相關建議》,提出在推進國家集采和地方集采過程中,集中帶量采購政策還需要不斷完善、調整,提升集采效率、避免過程中的不公平競爭。與此同時,還要推進集采盡快落地和執行,使集采成果更好惠及廣大患者。
為此,他提出多個優化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及落地的相關建議。包括建議集采聯盟化、區域化推進,對于高值醫用耗材進行區域性的多省份聯盟集采、建議在集采報量環節優化集采報量規則、對國產創新產品賦予一定比例份額等。他還建議重點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讓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共同發力,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更關鍵的是,政府要意識到醫療領域是一個被高度監管的領域,從鼓勵技術研究、鼓勵成果轉化,到鼓勵進入臨床應用,再到營造寬容的創新支持政策,國家政策要同向發力,才能更好地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袁玉宇說。
作為全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的廣州,如何在這場產業競跑中占得先機?作為從業者,康方生物公共關系部總監楊俊堅對廣州的先行先試充滿期待,“廣州集聚了全國一流的醫院和醫療保障,醫保資金的儲備收支情況也具備了基礎,我們期盼看到更多有魄力的改革和試點,進一步整合優勢醫療資源,為企業科研創新、臨床開發、產品商業化等層面帶來更大的促進。”
在“NCG”領域努力實現“跳躍性趕超”
今年1月,《廣州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審議通過,聚焦創新、集聚、生態化、國際化等四大關鍵方面,提出28條具體措施。《措施》甫一面世即引發了諸多關注,讓人看到了廣州“靶向治療”“對癥下藥”的態度和決心。
例如,派出力度巨大、出手不凡的政策“紅包”。《措施》提出要支持全球頂尖項目,最高支持額度50億元,支持期限最長5年;對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建設,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也可達1億元。
又例如,謀好“一核兩極”高端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一核”指向的廣州生物島,志在打造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核心高地。一南一北的南沙科學城、中新知識城和航空樞紐則為“兩極”,二者將分別被打造為高端醫療健康產業增長極和高端生物醫藥制造增長極,與國際生物島形成協同聯動、錯位發展的生動局面。
更重要的是,機遇在何方?或換個問題,廣州如何趕超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梯隊中的其他“優等生”?曾在全球率先捕捉到mRNA技術發展先機的回愛民嘗試為廣州探路。
在復星醫藥時,回愛民提出了“跳躍性趕超”理念。長期以來,在小分子藥物等賽道上,國內企業即便跨過了仿制階段,進入深度創新,依然多為跟隨者。但在mRNA的賽道上,國內相較歐美雖然在mRNA技術領域起步較晚,但仍有機會以“跳躍性趕超”,即直接跳躍至最前沿技術領域,快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
回愛民用“NCG”歸納了三個我國可能實現“跳躍性趕超”的領域,N即Nucleic acid drug,C即Cell therapy(細胞治療),G即Gene therapy(基因治療)。他表示,這些領域也是廣州的機遇所在。
“跳躍性趕超”無法一躍而成。回愛民強調,越是要趕超,越要把基本功打好。例如研發mRNA藥物,如果只了解mRNA的合成,卻不了解藥物研發的整個流程,缺乏對制藥的整體了解以及對藥物研發沒有敬畏之心,是無法實現趕超的。
為此,他很看好廣州的四個優勢,改革創新的環境,強大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教育、科研、醫療資源以及扎實的生物制藥基礎。“另外,政府非常務實,接地氣,真心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我們考察過很多地區后,選擇到廣州創立惠正奇的原因。”
是產業的故事 也是生命的故事
調研手記
縱觀人類發展史,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人類是否能對抗宿命?我們發明工具,從刀耕火種到機械轟鳴;我們探尋未知,從攀山入海至宇宙星辰;我們尋醫問藥,從嘗遍百草到現代醫學。借助生物技術,醫藥從最古老的行業變為最前沿的行業,甚至有望讓癌癥、糖尿病、高血壓這些世紀頑疾遠離人類。
這就是此次 “發現廣州新質生產力” 生物醫藥產業主題調研與其他主題可能最不同的地方——調研團發掘的不僅僅是產業的故事,還是關于生命的故事。
因此在調研中,我們用兩種視角去觀察。從產業發展的視角,我們關注科技成果如何從實驗室躍上生產線,關注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如何打通,關注初創企業如何獲得支持,關注行業龍頭何以引領發展。而從生命的視角,我們關心如何讓更多創新藥物、醫療器械變得可及和可負擔,關心如何激發更多科研人員、更多社會力量投入這場與疾病的永恒對抗中——我們甚至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如果能早一天用上某款藥物,是不是就有不同的結局?
最后我們在調研中找到答案:這兩個故事,其實是一個故事。讓科學家和企業家雙向奔赴,在生物醫藥產業中強強聯手,都是出于對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正如惠正奇醫藥所取義的八個字——惠人達己,守正出奇。 方晴、徐雯雯、涂端玉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