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8-20 17:44 來源:證券之星 閱讀量:13624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南財理財通課題組 黃桂煊 廣州報道
2024年以來,在存款利率下行、監管叫停手工補息、市場風險偏好下行的背景下,居民資金與企業資金涌入銀行理財市場,銀行理財規模節節攀升,2024年6月末存續規模達到28.52萬億元。然而,在規模增長的背后,非現金類固收類產品作為增長主力,占比增至96.88%,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有所下降,產品結構單一化加劇、差異化產品布局成為理財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期,民生理財總裁張昌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旗下《對話資管30人》欄目專訪時表示,理財公司既是低波穩健產品的主供應商,又是大類資產配置平臺和全品類產品的提供者,應在提供絕對收益產品的基礎上,構建全面的產品體系,成為全能型資管機構。
《21世紀》:貴司今年在大類資產配置和產品布局上有怎樣的調整,傾向何種策略?
張昌林:2024年民生理財產品以“穩現金、優結構、布含權、增長期”為核心思路進行產品布局,為客戶提供更加穩健、多元、長期的理財服務。
一是現金產品增發份額和場景化并舉,拓新穩存。充分挖掘理財客戶最基本的現金管理需求,持續提高產品流動性和安全性,優化產品功能,為現金管理、財富管理、消費支付等場景提供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二是穩妥布局含權產品,提供多元化權益投資選擇。積極部署權益、混合及另類產品線,緊跟國家政策動向和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基于市場前瞻研判研發新的產品策略,增加產品的結構化設計安排,為客戶提供更多參與股市、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機會。
三是增加長期限產品供應,調整產品期限結構。通過產品設計及策略組合、圍繞“長期穩健”理念加強長期產品的投資運作和銷售推動,形成長期產品策略組合,明確產品定位,形成收益梯度,優化產品結構,加大優質資產儲備及投放,提高封閉式產品的發行頻率及募集規模,引導客戶關注長期投資價值。
《21世紀》:在“資管新規”拉平各類資管機構的監管規則后,理財公司在大資管行業中的定位是什么?民生理財如何打造產品的差異化?
張昌林:理財公司既是低波穩健產品的主供應商,又是大類資產配置平臺和全品類產品的提供者,應在提供絕對收益產品的基礎上,構建全面的產品體系,成為全能型資管機構。
民生理財構建“一體兩翼”產品格局。一方面,以“固收及固收+”為主體產品線,突出“低波動”、“穩收益”的基礎產品特性,做強常規主力產品,滿足投資者對現金管理和穩健理財的最廣泛需求;另一方面,以“混合及權益產品”和“另類產品”為兩翼驅動,圍繞優質企業的投融資需求和國家重點發展領域,把握資本市場機會,做深特色主題產品,搭建全品類多樣化的產品體系。
產品標準化管理方面,民生理財整合產品線,優化職能分工,完善產品體系,明確四大類九系列產品線的投資策略,分別制定適應該系列產品客戶需求的投資策略,以保證同一系列的產品能實現穩定、相似的收益目標,給客戶可預期的穩穩的幸福。例如,活錢和安心系列產品,配置現金和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中低風險偏好客戶提供穩健低波的“存款+”產品;穩健和進階系列產品,在穩定資產打底的同時,從市場研究的角度出發,挖掘各類資產的投資機會,充分發揮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優勢,拓寬資產獲取渠道,以多資產、多策略的投資運作模式,做好市值倉位的穩健管理。日常產品發行中,我們綜合考慮產品體系,順應市場環境,為客戶發行適合當下市場的理財產品。
產品品質管理方面,民生理財堅持“長期穩健、絕對收益”的公司理念,致力于為百姓創造長期穩健的理財回報。一是重新審視產品譜系,明確各系列產品投資目標,強化投資紀律。針對不同風險等級、不同期限、不同開放形態的產品,分別設定風險敞口暴露水平,在權益倉位、久期策略、建倉節奏等方面提出標準化要求,強化投資紀律管理。二是加強產品過程管理,明確執紀規則,形成三級預警體系和響應處置機制,嚴肅執行效力,杜絕過度博弈,以切實保護客戶資金安全。三是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以綜合良品得分為考核目標的投資經理考核機制,堅持長期穩健回報的考核導向,引導重視產品投資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并根據投研團隊的特色、優勢,提高產品投資管理的適配性與專業化水平。
《21世紀》:近兩年來,股債市場波動較大,理財產品“破凈潮”引發關注,背后是理財投資者剛性兌付思維固化、理財投教缺失和客戶陪伴不足。您認為理財公司應當如何深化渠道服務能力,如何從銷售文化轉向投顧文化?
張昌林:客戶是財富管理發展的基石,客戶數決定賽道寬度,服務體系決定業務深度。
從客戶角度來看,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的背景下市場經歷了債市和股市的階段性沖擊,投資收益波動使得客戶對于專業化的陪伴式財富管理服務需求增強。從渠道角度來看,凈值化轉型背景下,銷售機構面臨從賣方銷售向買方投顧模式的角色轉型。
民生理財秉承“渠道致勝、成就客戶”的營銷理念,高度重視渠道和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在2022年成立元年,民生理財即制定了“服務+”方案,旨在全力做好投資者服務、一線和渠道服務,以服務提升客戶價值貢獻,以服務賦能渠道一線。民生理財正在積極推進落實“服務+”體系建設,圍繞做好客戶陪伴、一線賦能和渠道信心建設,設計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完善協同責任機制,提升持續綜合服務水平。
一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在持續提升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基礎上,從客戶服務、客戶陪伴、客戶投教三個維度,拓寬陪伴深度,提升客戶體驗,加強客戶黏性。結合客戶理財旅程,在市場波動、產品凈值異動、產品到期接續等關鍵節點,依托于“營銷-產品-投資-研究”一體化支撐,提供對應的解讀分析陪伴,給投資者提供決策參考,以持續溝通陪伴建立信任。運用多媒介的傳播形式,傳遞理財基礎知識與科學投資理念,將有溫度投資教育貫穿到產品全流程、服務全生命周期。
二是圍繞為一線賦能,在服務支持、能力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好支撐,協助渠道打造專業過硬的投顧隊伍,提升作戰能力和合作認同。在與渠道總部密切合作的基礎上,與銷售一線敏捷響應、高效互動,提供高效專業的業務支持賦能。調研一線市場需求與建議,敏捷響應咨詢疑問,因地制宜地組織路演培訓、業務交流活動等,賦能一線投教和投顧服務。
《21世紀》:如何理解追求規模增長和追求客戶獲得感兩者的關系?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
張昌林:理財作為財富管理機構,一頭連接著千家萬戶居民的“錢袋子”,一頭連接著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一方面,理財公司需要用專業的投研能力、細致的客戶服務、豐富的產品供應、高標準產品品質,為客戶創造價值,提升客戶持有理財產品的獲得感;另一方面,理財公司需要支持國家戰略、積極服務實體經濟、投資優質企業證券、分享企業發展回報。
民生理財把“投資者利益至上”作為價值準則,致力于為百姓創造長期穩健的理財回報,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我們認為,追求規模增長和追求客戶獲得感是相輔相成的,提升客戶獲得感是財富管理機構的根基,只有持續提升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才能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規模增長或綜合價值貢獻。
《21世紀》:回顧銀行理財過去的市場調整和行業變化,您有何思考和感悟?在您看來,目前在理財行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張昌林:隨著監管框架逐步完善,理財行業進入全面凈值化轉型后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歷2022年末贖回潮沖擊后,2023下半年以來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平穩增長。銀行理財回歸業務本源,時刻牢記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的定位,2023年以來,行業整體呈現資金端客戶風險偏好較低、產品端短期限為主、投資端以穩健低波策略獲取絕對收益、渠道端重視代銷模式擴展和投資者陪伴、運營端重視科技賦能和人才隊伍建設等特征。
展望未來,理財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在于,伴隨存款利率下調、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向中低風險轉移、養老理財業務發展,我國理財規模有望進一步提高;挑戰在于,行業仍然面臨負債端短期化和不穩定性加劇、客戶風險偏好更低、穩定資產減少帶來凈值波動、主動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挑戰。
未來,理財機構需要堅守服務實體、普惠金融的業務本源,不斷豐富產品結構,加強渠道建設,提升運營效率,增強主動管理能力,強化大類資產配置和多元策略布局,嚴控回撤和波動,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管理和標準化水平,推動各項業務高質量發展。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