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4 05:25 來源:中華健康 閱讀量:14832
規律進食早餐可帶來諸多健康獲益,包括降低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通過降低皮質醇水平改善免疫系統功能等。此外,進食早餐還可降低焦慮水平,對抗失眠,改善生活質量等。然而,很多人出于種種原因仍經常略過早餐,這一現象所帶來的生理及心理學效應值得探討。
一項4月8日發表于Appetite的研究中,一組韓國研究者收集了來自2013年韓國社區健康調查的資料,旨在探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個體進食早餐頻率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簡言之,研究共納入了207,710名20歲及以上個體,并基于每周進食早餐的頻率將其分為以下三組:
很少吃早餐:每周0-2天
有時吃早餐:每周3-5天
總是吃早餐:每周6-7天
研究者通過詢問研究對象在過去一年內是否存在持續2周及以上的悲傷或絕望情緒,判斷其是否存在抑郁體驗。研究者使用多元回歸分析探討了進食早餐頻率與抑郁體驗的相關性。在調整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居住方式、社交活動、家庭收入、職業、吸煙、飲酒、壓力、肥胖、睡眠及軀體活動等眾多混雜因素的基礎上,研究者還基于社會經濟學變量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分層及亞組分析。
研究結果
調查顯示,很少、有時及經常進食早餐者的比例分別為16.1%、10.3%及73.6%,報告存在抑郁體驗的受試者為5.7%。在調整其他因素后,“很少吃早餐”及“有時吃早餐”者出現抑郁體驗的風險分別為“總是吃早餐”者的1.43倍及1.32倍(OR 1.32, 95% CI 1.23-1.40)。
不同受教育程度個體進食早餐與抑郁體驗相關性的調整后OR值
亞組分析則顯示,這一效應橫跨各個社會經濟階層,而在年老、家庭收入低及受教育程度較低者中更為明顯。如上圖所示,相比于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受教育程度較低(小學及初中文化)者進食早餐頻率對抑郁風險的影響更為明顯,OR值更高。
討論
本項研究顯示,進食早餐頻率較低者發生抑郁的風險較高。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解釋上述現象:夜間空腹導致血糖下降后,腎上腺素及皮質醇水平升高,焦慮及易激惹伴隨而來;其中,高皮質醇與炎性細胞因子的升高相關,而后者又可影響神經遞質水平,尤其是5-HT。然而,進食早餐后,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皮質醇水平下降,情緒平復。此外,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自身即可導致神經遞質水平的改變。
研究還發現,這一相關性在某些亞組中更為顯著,包括老年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從公共衛生角度而言,進食早餐可能是一種健康、經濟的降低抑郁風險的方法,尤其是對于上述易感人群。
分享閱讀:長沙生殖器皰疹治療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