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4 10:05 來源:中醫中藥 閱讀量:8180
麻黃屬于發散藥,其的主要功用有四,1、發汗散寒;2、宣肺平喘,3、行水消腫;4、散陰疽,消癥結。
由于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汗藥,所以一般都歸在發散風寒藥中。麻黃除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藥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
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候,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里,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麻黃配熟地、白芥子,當歸等可以散陰疽,消征結。麻黃溫通發散,氣味輕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內可深入積痰凝血,《神農本草經》有“破瘙堅積聚”的記載。《外科全生集》的陽和湯就是把麻黃(五分)、熟地(一兩)同用,來消散陰疽、痰核、流注結塊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黃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見麻黃而不膩”的經驗。
根據這些經驗,我曾用麻黃,熟地,白芥子,桂枝、紅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隨證加減,治療過肢端動脈痙攣病、閉塞性脈管炎等病,確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僅供參考。麻黃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餞之間。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三錢漸加至五錢,個別的還有時用到七、八錢,這時要配用生石膏八錢至一兩半左右,以減少麻黃的發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